今年是合蕪蚌自主創新綜合試驗區創建5周年,5年來,合蕪蚌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增長3.8倍,實現增加值占GDP比重高出全省7.4個百分點,高新技術企業數增長了132.7%,達981家,其中上市企業54家,百億元企業10家。研發人員數翻了一番多,專利授權數翻了三番多,名牌產品數翻了兩番。合蕪蚌用自己連續5年的高增長,實現了在輻射帶動全省自主創新和轉型發展上當龍頭、扛大頭、走前頭的目標。
   政策推動創新活力迸發
  “論文寫在產品上,研究做在工程中,成果轉化在企業里。 ”試驗區在設立之初,我省就出台政策,著力推動企業多出有效益、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產品,追求培育壯大效益好、污染少的創新型企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近年來,試驗區抓住獲批國家企業股權和分紅激勵試點重大機遇,先後出台《合蕪蚌試驗區企業股權和分紅激勵試點工作指導意見》和相關7個配套性文件,做到領導機構、宣傳培訓、配套措施、首批試點企業“四個迅速到位”,目前已有56家企業啟動試點,21家企業基本完成試點。在落實高新技術企業所得稅優惠、企業研發費加計扣除等政策中,累計減免稅收110多億元,同時要求企業將減免稅收用於科技創新。
  合蕪蚌試驗區建設5年來,累計培養引進高端人才3萬多名,新增兩院院士5人,引進院士27人,109人入選國家“千人計劃”,占全省99%。2012年,試驗區申請專利38029件,獲授權專利23504件,分別較2007年增長10.3和10.8倍,萬人發明專利擁有量達到3.85件,高出全省平均水平2.56件。試驗區省級以上名牌產品達360多件,增長了3倍多。奇瑞汽車、江淮汽車、海螺集團、科大訊飛、豐原集團、凱盛玻璃等一批創新龍頭企業成為全國有影響的自主創新品牌。
   載體建設打造一流平臺
  一年前,位於合肥創新大道和望江西路交叉口的一片荒地剛剛破土動工;一年後,由安徽省、中科院、合肥市與中國科大四方合作共建的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先進技術研究院拔地而起。短短1年間,先進技術研究院打破體制藩籬,探路政產學研用協同創新體系,成為中西部地區集聚國內外科技資源、加快重大科技成果轉化應用的又一創新高地。
  除了中科大先進技術研究院,合蕪蚌在創新載體建設上可謂百花齊放,目前已建立了集研發、交易、轉化、服務為一體的“科技路路通”創新服務平臺體系,組建了合肥公共安全技術研究院、省應用技術研究院、新能源汽車研究院等50多個省級以上研發與轉化平臺,建設合肥科技創新公共服務中心、應用技術研發中心和科研集群、孵化、產業基地,蕪湖節能和新能源汽車、蚌埠玻璃新材料等一批國家級高新技術產業化基地。
  中航、中建材、中電科技集團等一批央企紛紛在試驗區建立研發中心和產業基地,中國風投研究院等一批海內外知名中介、咨詢服務機構落戶試驗區……不斷完善的創新服務體系,不斷積聚的創新要素孵化出一大批創新型企業,推動了一批重大原始創新成果邁向產業化之路。
  資源聚集領軍新興產業
  蚌埠玻璃工業設計研究院近年來喜事連連: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中國第一條浮法玻璃熔窯全氧燃燒生產線投產,世界單體規模最大的日產650噸太陽能光伏玻璃生產線點火,國內首批0.5毫米超薄玻璃基板產品上市。高純電熔氧化鋯目前產銷量穩居全球榜首,去年實現收入突破6億元,創造了本地成果轉化的奇跡。這個有著50多年曆史的老事業單位,如今實現了由單一科研設計模式向工程化和產業化的轉變,成為年營業收入突破百億元的新興產業領軍企業。
  5年來,試驗區戰略性新興產業從無到有,2012年實現產值2927.7億元,年均增長60%以上。培育了一批新興產業增長源,引領帶動了全省主導產業升級發展。如平板顯示產業聚集京東方6代線等一大批科技含量高、帶動力強的企業,目前已成為中國規模最大、配套最完善,具有國際影響的平板顯示產業基地。新能源汽車產業成為全國有影響的新能源汽車製造和應用基地。科大訊飛在語音合成、語音識別、口語評測等多項技術上擁有國際領先成果。全球領先的中文語音平臺等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高科技產品從這裡走向世界,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智能語音產業。高端裝備製造產業發展迅速,船用低速柴油機、艾夫特機器人等多項產品填補了國內製造領域的空白。(記者 汪永安)  (原標題:當龍頭 扛大頭 走前頭)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kj43kjngx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